第3章 书生胡文清

彩色键盘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唐门中文网 www.tmzw.net,最快更新穿宋,我反了最新章节!

    那天之后,叶凡就留在了胡家村。

    自从来到这个世界,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。

    叶凡也慢慢适应了胡家村的生活。

    秋风瑟瑟,田里的稻子已经一片金黄。

    秋收时节,胡家村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。

    稻田里,叶凡用镰刀割着稻子,速度比胡猛和李秀河都要快。

    “小凡,你慢点,别累着了。”

    李秀河见叶凡一刻不休地割着稻子,在后边关切地喊道。

    叶凡闻言,转身笑着摆摆手:“没事,我不累。”

    叶凡说的自然不是客套话,他是真的没有感到一点累。

    要不是怕别人知道他有些不一样,他割稻子的速度只会更快。

    纵使叶凡已经放慢了速度,母子二人还是感觉到了叶凡的不一样。

    毕竟叶凡看起来也就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郎,干起农活来却是一点也不马虎。

    “这孩子。”李秀河欣慰地笑着。

    跟叶凡相处这段时间,他发现叶凡不仅能干,人也很聪明,待人待物也是难得。

    心里面有时候还想着:这孩子如果也是自己的该多好!

    胡猛站直身,扭了扭有些酸痛的腰,对一旁的李秀河说道:“娘,俺大哥什么时候回来啊?”

    “快了快了,应该就这几天回来。”

    李秀河笑着回道,一想到自己这大儿子就要回来,心中就是高兴。

   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一天的辛苦忙碌也到了结束的时候。

    小路上,三人一人背着一袋稻子。

    还没进屋,就看到了屋外面拴着的一头毛驴。

    紧接着,一个穿着长衫的清秀书生就从屋内迎了出来,胡小妹跟在书生后面,一脸喜悦。

    走在最前面的胡猛一看到那书生,兴奋地喊道:“哥,你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看着自己这兄弟,胡文清一脸微笑:“二弟,近来可好啊?”

    “好,好着呢。”

    胡猛连忙点头回道。

    “娘,我来。”不再管胡猛,胡文清快步走到李秀河身边,伸手就想接过她肩膀上的那袋稻子。

    李秀河自然不会让自家这唯一的读书人做这种粗活,一边躲闪,一边说道:“你现在都是官家人了,怎能做这等粗活。”

    胡文清见拧不过自家娘,也只能作罢。

    李秀河转身对叶凡介绍道:“小凡,这就是文清。”

    接着又对胡文清介绍道:“文清,这是叶凡,现在住在咱们家。”

    叶凡和胡文清在李秀河的介绍下,相互微笑点头,算是打了招呼。

    在之前,胡小妹也跟他说过叶凡,此时见到叶凡,也不是太意外。

    同样的夜晚,同样的房间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木板床上多了一人。

    这里原本就是胡文清的房间,只是他不在时,叶凡占用罢了。

    如今回来,家里也没有多余的房间,两人只能挤挤。

    不过两人刚刚认识,就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,实在有些……

    胡文清也想过跟自家二弟挤挤,毕竟是亲兄弟嘛,关系比较亲切。

    但一想到自家二弟那如雷贯耳的鼾声,胡文清感觉还是算了。

    反正这次回家也只住三天,跟叶凡挤挤就行。

    对于叶凡而言,有一个人睡在一旁,总是不自在的。

    但想想这里是别人的房间,别人愿意跟自己挤在一张床上就不错了。

    更何况胡文清还是一个读书人。

    感觉到胡文清并没有睡着,叶凡随意问道:“现在是哪年?”

    对方闻言,微微一愣,显然没想到叶凡会这么问,却还是下意识地回道:“宣和七年,叶兄弟为何这样问?”

    “没什么,随便问问。”

    叶凡表面没有什么波澜,心中却已经在细细琢磨这个时间。

    宣和七年,宋徽宗年号,女真人似乎就是在这个时间南下。

    胡文清见叶凡不再说话,也就没有多问,只是当他闭上眼睛准备入睡时,叶凡说了一句让他震惊的话。

    “现在的皇帝是赵佶?”

    “嘘……”胡文清见叶凡随意说出当朝圣上的名字,心中大惊,“叶兄弟,我等怎可随意在背后议论天子的名讳。”

    感觉到胡文清震惊的表现,叶凡这才知道刚才那句话确实有些过了。

    不过听胡文清这么说,自己的猜想似乎没错了。

    “叶兄弟,你以后定要慎言,要是被人听去,那可是要吃官司的。”

    胡文清耐心教导叶凡,如同一个社会大佬教导一个初出社会的年轻人一样。

    叶凡嗯的一声,表示答应。

    心中却想:如果故事按历史那样发展,这宋徽宗的好日子怕是快到头了。

    靖康之变,徽钦二帝被俘,北宋灭亡,这可是写在宋史里面的历史。

    虽说叶凡知道这些,他却没想将这些事跟胡文清说,就算说了,胡文清也不会相信。

    再说了,就算胡文清相信了,也没有什么作用。

    胡文清只是一个举人,而且是北宋的举人。

    北宋的举人是最不值钱的,如果没什么关系根本做不了官。

    这跟明朝范进中举的含金量可不一样,明朝之时,只要考上举人,那就能被分配官职,是宋朝比不了的。

    这跟宋朝过度重视科举,导致竞争压力直线上升有关。

    如果用后世的一个词来形容宋朝的科举,那就是“内卷”。

    这一点从宋朝苏家父子可以看出,(苏轼,苏洵,苏辙。)

    作为举子的三人,上京赶考之时也是愁钱。

    要不是当地的官员赞助三人进京赶考的费用,也不会有后世惊艳大宋文坛的“三苏”。

    晚饭之时,叶凡也听出来了,胡文清在太原就是一个押司的吏,连官都算不上。

    要是其他官职,叶凡可能还不怎么了解,但读过水浒传的他,对这个押司官可是很有印象的。

    宋江上梁山之前不就是宋押司吗,虽然宋江不愁钱,遇到武松李逵等人都能掏钱接济,得到一个及时雨的称号,但也不会真正得到其他官员的尊重。

    不过在叶凡看来,胡文清从这种小村子出来,能得到一个押司的官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
    一想到胡文清在太原做官,叶凡就想起了历史上惨淡的太原保卫战。

    不知为何,叶凡其实生出了些许恻隐心,想劝胡文清别去太原。

    只是再次想想,太原不安全,又有哪里是安全的呢?

    一夜无话,两人相继入眠。

    团圆的日子过得很快,眨眼间三天过去了。

    小道上,一家三口送别胡文清,依依惜别。